找到相关内容194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教的真理》(3)

    成就。所以,要“空”才能“有”,“空”是一切法之所依,如果没有空性,万物将不可能存在。龙树菩萨在《中论.四谛》中提出“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;若无空义故,一切则不成。”这就是“有依空立”。   □...待人作而自尖,孔雀无待人画色而自然美,是一种自然外道。   □即出世间之真理。   □即世间之真理。《中论·四谛》卷四说:一切事物之空性,为保持空性之作用,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,而由其相依相待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351965.html
  •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(5)

    中得”时,还特别提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来。慧文由这些说法理会到修习般若的结果乃是“一心中得”三智,果既顿得,那末,因也就可以一时综合起来观察了,这就是所谓“因顿”。此外,他还联系到《中论·四谛》中...三论宗反对这种说法,认为二谛是佛用来说法的形式,其实佛之所说只能有一种真实。此说的根据出在《中论·四谛》:“诸佛以二谛,为众生说法,一以世俗谛,二第一义谛’。由此可见,二谛是由言教上说的。对这一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52056401.html
  • 三论宗师资传承略探

    。用“不”来遮遣(否定)世俗之八种邪执,以彰显无得中道之实义,故称八不中道。   《中论?四谛》有:“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无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”[7]圣严法师说按此偈未句“亦是中道义”。如...二者第一义谛;为世谛故,说有众生,为第一义谛故,说众生无所有。[9]   而且《中论?四谛》中也说到“诸佛依二谛,为众生说法,一以世俗谛,二第一义谛。”[10]《中论》的中,乃是扫除了空有二边的毕竟...

    道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15057990.html
  • 《心经》者何(1)

    如灯灭,一个生命彻底消失了,那是断见。空,乃是自性空。《中论四谛》说:‘未尝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’《十二门论观因缘门》说:‘因缘所生法,是即无自性’。色是缘起的,色必然是无...中论有无》说:‘众缘中有法,是事则不然,性从众缘出,即名为作法。性若是作者,云何在此义,性名为无作,不待异法成。’缘起是作法,由众缘所作而成,自性乃无作,自已有,自已成,不待众缘。中学者以为:缘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762118.html
  • 佛家的缘起终极与龙树的中

    意义上的观念。它本身就是中道。综合考虑以上三种译本,并结合此(四谛)的全文,“三是偈”可以被理解为:一切缘起者的本性是空(s/u^nya)的或无自性的;这“空”乃是表示相互依存(无自性)的假名;...此缘起法。好像已得开示者可以不用假名而直悟缘起法的空性。而这却恰恰违背了“空亦复空”的缘起学说的基本思路。  纵观(四谛)全章,亦可知“空”与“假名”的关系要比目的与手段这样的关系更密切。此章以反...

    张祥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5364400.html
  • 从修止观到说止观--天台智者大师创建止观学说的过程

    种智慧的文字时,[25] 联系《大智度论》的有关解释,认为三种智慧可以由一心中得。这些经论悟出一种禅法,在一心中可以圆满观察多方面的道理,依此而修一心三,观成得一心三智。又联系《中论?四谛》的「...都是讲二谛,在《中论?四谛》之初,首先说明「诸佛依二谛,为众生说法:一以世俗谛,二第一义谛」。[26] 并无三谛的说法。而在地论师南道学者慧远所撰《大乘义章》卷十(止观舍义章)中,相当清楚地指出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15466276.html
  • 《心经》的人生智慧

    ,是因缘所生的色;空,也非世人所说一无所有的顽空;或者认为人死如灯灭,一个生命彻底消失了,那是断见。空,乃是自性空。《中论四谛》说:‘未尝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&...理解,‘空即是色’这似乎就说不通了,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,还是因为把空理解为顽空,中说空乃是自性空,自性空并不否定缘起的假相。《中论·四谛》说:‘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3375739.html
  • 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

    ,也就有了存在,只不过这种存在是假的,不真而已。由于佛教中理论兼顾了空与有,也就使得他们在谈空时没有否定事物的存在,即世俗谛,《中·四谛》中说如果只看到空,就会破坏世俗法,"空法坏因果,亦坏于...《四谛》中说:"爱与欲相应,心恒染著,是谓集谛。"22佛教认为由无明生起的爱欲执着是人生痛苦的根源。为了消除痛苦和烦恼,佛教提出"灭谛",让人断除欲望,以求解脱。《四谛》中说:"欲爱永尽,不复更造...

    蔡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2944600.html
  • 《教观纲宗》绪论

    中论》〈四谛〉见到一偈:“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”。论偈的空、假、中,本系指的众因缘生法的本性是空、只有假名、即是中道。但是被慧文禅师配以一心,便成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所谓一心三。这便完成了教理与禅观结合的雏型,此即形成了解行双资、教观兼备的特色。由于慧文禅师,不仅重视教理的探索,更是一位重视禅观实践的禅者,因此将罗什所传龙树学的《大智度论》与《中论》的空思想,由消极的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3945407.html
  • 佛教罪福之说

    本来无形无相,本性是空。只因众生妄心分别而生。如《中论·四谛》云:“若谓从福,而生果报者,果从罪福生,云何言不空。”这就是说如果有人认为从罪福能生善恶果报的话,即是说果从罪福而生,罪福是因,但罪福...、痴等烦恼。如果悟得罪福性空,即烦恼亦是性空。故《中论·颠倒》云:“若无有净者,何由而有贪,若无有不净,何由而有恚。”这即是说众生的烦恼是由自心的净与不净观虚妄分别而有,如果说没有净法,即是“福”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1046854.html